欢迎参与组织了超100期的【不用读书的读书会】,本周开始我们会与大家一起共读亲密关系书单!
本周的经典书籍是:《关系的重建》
本书主题:依恋类型
什么是依恋类型?它是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行为互动模式最好的解释。
如果理解了这个内容,我们对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的相处,包括从暧昧、表白、约会、吵架、磨合、进阶、分手、结婚整个过程的经历,
都会更明白正在和将会发生什么。
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的依恋类型。一个人的类型是什么,很主要是由我们做母亲的人决定了孩子的。
也就是,以后我们的孩子在谈恋爱和婚姻中,如何与自己的老公|老婆相处,它的模式是如何,可以由孩子的依恋类型来解释。
摘取书中对依恋类型的定义给大家初步了解一下:
始于生命的头几个月
这些依恋风格到底从何而来呢?非常有趣的是,这些风格其实是是由婴儿的行为划分而来的。
这些不同的风格种类,最初是由研究者们通过对9~18个月大的婴儿,在陌生情境测验中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,
进而分类而得的。具体情境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,先将婴儿与父母分开,体验到压力后再让亲子重逢。
焦虑型: 这一类型的婴儿,在妈妈离开房间以后会变得异常焦躁。当妈妈回来以后,他们的反应会很纠结,
对于见到妈妈,表现得既高兴又生气。婴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,而且这种平静持续的时间很短。
过不了一会,就会很生气地将妈妈推开,焦躁地扭来扭去,哇地哭出来。
安全型: 这个类型的婴儿在妈妈离开之后,可以看出来,他们是很焦躁的。而妈妈回来以后他们会非常高兴地迎接妈妈。
婴儿只要在妈妈身边,就有足够的安全感,非常容易安抚,也很容易继续投入地玩耍。
回避型: 妈妈离开房间后,这些孩子会表现得若无其事。妈妈回来以后依然无动于衷,继续玩自己的。
但是这种表现还有着更深的含义,事实上婴儿的内心是有很大波澜的。研究者发现,在面对比较大的压力时,
这类婴儿的心跳加速程度跟其他类型的孩子是一样的,不仅如此,他们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甚至还要更高一些。
周三晚内容:
共读《关系的重建》第一、第二部分:
第一部分中,你会先了解到自己特有的需求,以及哪种人才能满足你的诉求,哪种人又与你格格不入。
在第二部分中,我们会更为细致地探讨每种依恋方式。你将会更加娴熟地了解到每种风格的运作机制。
你会惊讶地发现,这些章节会让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,来看待现实生活中你自己以及周围人们的亲密关系。
其中干货:五条“黄金法则”,帮助你更精准地确定伴侣的风格
分享者介绍: